假异
假装不同,其实一样
段子1
小悠的女朋友对他宣布了和平共处两项原则:第一项、我永远是对的;第二项、如果我错了,参见第一项。
这个所谓的“两项”原则,分明就是一码事儿。但这位“女朋友”的口吻,彷佛它们不一样。
读者不由得替小悠捏了一把汗:这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段子2
世上有两种人最傻B,一种是你这样的,另一种是像你这样的。
敢这么损你的人,要么是你老婆,要么是你孩子的亲妈。
段子3
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嘴巴上骂我吹牛的人,心里都为我供了牌位。(李敖《传统下的独白》)
写白话文“最牛逼”的李敖,为何行文如此啰嗦呢?“前三名都是李敖”,不就结了嘛。
在一次访谈中,李敖解释道:
我说我最好!这个不精彩!我说我第一,也不精彩……第一名,李敖;第二名,李敖;第三名,李敖!大家一听:这小子吹牛!(虽然)恨我!可是不会忘掉我的表达方法!
应该说,李敖得售其奸了。
以上三个段子均采用了“伪多样性嵌套同质内核”的搞趣套路,亦即:
表达者罗列的“多个”项目,看似不同,其实都是指同一个项目,但表达者的口吻彷佛它们是不同的项目。
姑且把这种套路取名为:
假异
这个名字有如下两种解释、或者两层含义:
- 虚假的不同:表达者罗列的“多个”项目看似不同,其实都是同一个项目;
- 假装不同:尽管是“虚假的不同”,但表达者假装它们是不同的。
制造假异有多种手段,下面举例说明。
假异套路之一:换成同义词/语
比如:
段子4
“今天不是你死,就是你亡,你选吧。”
这两个选项,字面上看似不同,含义其实一样,“你”事实上没得挑。
假异套路之二:把“人话”学术化
比如:
段子5
请别叫我穷人,请叫我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叫“穷人”伤自尊,叫“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则学术范十足,并且立马就能“脱贫”,这是专整新词的砖家的杰作。
段子6
人家不叫打喷嚏,这是比较粗俗的叫法,人家叫鼻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猛烈带声的喷气现象。(王朔《顽主》)
段子6跟段子5在形式上极其类似,但却不是假异。因为表达者自己承认了“这是比较粗俗的叫法”,然后换了一种学术的叫法,并没有“假装不同”。
段子7
儿子写日记 : 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
爸爸看后,很不满意 : 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 !
孩子马上修改为 :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
爸爸更加不满了 : 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为主!
孩子再修改为 : 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爸爸点点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攻读硕士,就要这么写了:
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
爸爸接着说:你要是继续攻读博士,就得这么写:
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
这个段子曾经在网上风行一时。如果撇开故事背景,把“儿子”日记的五种写法单拎出来,很难看出是在说同一件事儿。
假异套路之三:诗意化或者含蓄化
比如:
段子8
什么一见钟情,不就是见色起意么。
一对男女对上眼了,说得诗意点,是“一见钟情”;说的直白点,就是“见色起意”。前者比较纯情,后者有点淫邪,但事儿都是那件事儿。
段子9
什么日久生情,无非是权衡利弊后的抉择。
“日久生情”是基于爱情,“权衡利弊”则是基于算计,但是两者的界限,谁能够说清楚?
以上两个段子,属于非典型的假异:不是表达者自己在“假异”,而是TA戳穿了某些人“假异”的真面目。
假异套路之四:变换语序
比如:
段子10
这父子俩一个聪明绝顶,一个绝顶聪明。
“聪明绝顶”和“绝顶聪明”语序不同,意思其实一样。但表达者的口气彷佛父子俩各有特色,各具情态。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回经过校长办公室,听到校长训斥两个掐架的坏小子:
段子11
你们两个,一个拐蛋,一个蛋拐。
“拐蛋”是本地方言,“坏蛋”的意思。校长变换着语序责骂,彷佛两个小子的“坏”各有千秋,其实是半斤八两。
假异套路之五:推理式
比如:
段子1
女朋友对小悠宣布了和平共处两项原则:第一项、我永远是对的;第二项、如果我错了,参见第一项。
第二项的意思,需要读者自行脑补之后,方才转过弯来:仍然是“我永远是对的”意思。
假异套路之六:调整语气
比如:
段子12
“你是同意呢?同意呢?还是同意呢?”
三个“同意”,尽管形式和含义完全一样,但问话人的口气仿佛给了“你”三个不同的选择。
段子13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在本人提出假异的概念之前,鲁迅的这个著名的“两株枣树”的段子,只能归为“反复”的辞格。但鲁迅的口吻明显是“假异”,跟普通的反复是有差别的(后文有详细辨析)。
假异的多功能
假异并非专门用来搞笑的,它还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等严肃场合。
比如某些国家或地区引以为傲的选举制度,就很有“假异”的色彩。
进入决赛的多个候选人,貌似环肥燕瘦,各有特色,其实选谁上台都差不多。
再比如招标业务中常见的“围标”伎俩,甲方看似有不同的选择,其实背后都是同一伙人在操控。
江湖上有一种传闻: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背后其实是同一个老板。
这就是商业运作中的多品牌策略:消费者看似有多种选择,其实肥水都流向同一个老板。
假异的表达效果
1、强调的效果
把同一个项目包装成多个项目反复说,自然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
2、稀释的效果
比如:
段子2
世上有两种人最傻B,一种是你这样的,另一种是像你这样的。
表达者彷佛在安慰“你”——世上最傻B的人又不止“你”这一种,还有“另一种”呢,有分摊火力的意思。
3、铺张的效果
本来是一个项目,分身成多个项目来说,自然可以增强语言气势,给人“异”彩纷呈的感觉。
4、讽刺的效果
假的真不了!“假异”制造的所谓全面性、多样性、可选择性,只能是伪M主、伪科学、伪公正……
辨析
1、假异与变语
变语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文字来表达,但表达者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虚假的不同”,也没有“假装不同”的意思,而是为了避免语言单调。
假异不仅有“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文字表达”,也有“同一种表达也假装是不同的意思”,并且其目的是想把同一种东西故意说成是多种东西。
2、调整语气式的假异与反复
调整语气式的假异与反复,都是重复某个词语,但反复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虚假的不同”,也没有“假装不同”的意思,而是强调某个相同的意思。
(全文结束)
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本文系【幽默原理】平台创始人随俗先生原创作品,欢迎个人学习分享!若要转载或转化成其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发布在公共平台,请联系作者授权。
扫码添加作者微信
(先截屏,再发送到微信环境,长按关注,下同)
小程序容易消失
请关注【幽默原理】公众号
欣赏高品味的幽默
汲取有营养的思想
学习可变现的语言艺术
扫码就走的
文化乐旅
奇趣横生,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