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殊
外型微变,内涵殊异
引言
从“一个人”到“想一个人”,多了一个字,就从“不孤单”变“孤单”了。
“陪我长大”与“教我长大”,仅仅一字之别,却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让种子自己生根、发芽、成长,后者是按照教育者的意愿制造“产品”……
“好好说话”被误会为“好说话”,仅仅因为多了一个“好”——说明不能对人“太好”。
以上这些案例,都用到了仿拟的招数,即根据已有的文本(本体),临时仿造出新的文本(仿体)。
再仔细品品,它们还有什么蹊跷之处?
仿体和本体的“外形”差异极其细微,但是内涵却相差甚远,甚至完全相反。
两个差异一微一大,形成强烈反差,这其实也是一种跳跃:
“形”相近—>“义”相远
这类语言现象比较常见,表达效果也很强烈,在修辞学上也有个说法,叫做:
微殊
意即:外型微变,内涵殊异。又称润色。
微殊的表达效果,非常类似于以小博大的杠杆:
再看一例:
“是净土”和“净是土”,只是排序略有变化,但内涵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有钱人的乡下,一个是没钱人的乡下。
不是所有的仿拟都有微殊的修辞效果,如下例:
“我”和古人志向的差别,就在于四个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瘦身成家出国吃天下
后者显然是仿拟前者的,尽管内涵变化较大,但是“外型”变化也较大,所以不能算“微”殊,只是“大”殊。
再比如:
其中的两个文本:
仅仅一字之别,变化极小。但是内涵的变化也不大,都表示“不容易”的意思。所以这个小段也不能算微殊,只是微“微”。
也不是所有的微殊都是仿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后面会举出反例。
总之,微殊跟仿拟有交集,但不是它的子集,并且两者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微殊侧重于文本的外型跟内涵的联动变化,仿拟则追求仿体跟源体的相似度。
构建微殊有多种策略,下面举例说明。
增字微殊
其中的两个文本:
只多一“穷”字,便“殊”以崩溃。
其中两个文本:
能做个朋友吗?—> 还能做个朋友吗?
“结束语”跟“开场白”相比,只多了个“还”字,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电影《夜宴》中,当所有大臣都齐呼“叩见皇后”的时候,只有幽州节度使裴洪一人高呼:“叩见皇太后”。
裴洪只多喊了一个字,却有千钧之力,将正义与邪恶、忠诚与背叛、大义凛然与苟且偷生表现得分外鲜明。
“靠脸吃饭”和“靠不要脸吃饭”,前者是泥饭碗,后者是铁饭碗,相差悬殊,这个似乎“情有可原”——毕竟增加的是否定词“不要”。
但是如下案例——
其中的两个文本:
因为喜欢的人在那里
因为曾经喜欢的人在那里
仿体只在本体中多掺杂了2/9=22.2%的内容,并且不是否定词,便由“喜欢”变成了“讨厌”——两种心理感受完全相反。
这种微殊小段,给接受者的阅读体验是:
两个文本差异如此之小,内涵居然完全相反。
“我”比较实在,跟“别人”不是一“路”人。
增字微殊有点像好莱坞电影《异形》里面的情节:人类身体只是混入了一点点“杂质”,但整个人体已经完全变“异”,除了外型像人。
减字微殊
其中的两个文本:
两千三百亿
两千三百
“我”比首富少的一个“亿”,是计量单位,结果是“殊以亿倍”。
再看两个朋友的对白:
甲:你是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最出色的一位。
乙:谢谢!你也不错。你是我所认识的朋友中最色的一位。
“最出色”是最优秀的同义词,“最色”则大异其趣,由高雅跌入卑俗,调侃意味十足。
“财”不是万能的,少了“财”是万万不能的——哪怕愿望已经实现了“四分之三”。
“小王”跟“小王子”,一“子”之差,阶层悬殊。
减字微殊有点像金庸小说《笑傲江湖》里面的情节:某人只是把身体某个凸出的一小段减(剪)掉,整个人一下子就变“异”了,变成了绝世高手。
置换微殊
陆游的原诗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说“天无绝人之路”。段子手只是把“村”置换成“坑”,含义便完全逆反。
其中的两个文本:
我可以认识你吗?
我算是认识你了!
关系的“开始”与“结束”,就在于三个字的差别(算上标点符号是四个)。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人生若只如初见”。
置换微殊有点像金庸小说《碧血剑》里面的情节:何惕守割断右手,换装成铁钩,武功便快速跃上一个新台阶。
变序微殊
其中的两个文本单位:
两者的“零件”完全一样,只是把“人气”倒序为“气人”。“气人”在行的人,“人气”肯定不行。
“谁都了不起”和“谁都起不了”,只把后面三个字的顺序稍作变化,却是有无梦想的差别。
因此,微殊给人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感觉:
再看一例:
其中的两个文本:
两者的零件完全一样,仅仅把“朋友”和“你”的位置简单交换了一下,便是“得意”和“落难”的差别,这个属于交换微殊。
显然,交换微殊是变序微殊的特例。
再看一个纯文字版的案例:
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
这是某知名品牌的洗发水广告。有人用了之后,满不是那么回事,于是吐槽道:
秀发去无踪,头屑更出众。
“秀发”跟“头屑”的位置交换,洗发水的“洗效”全给“换”反了。
变序微殊有点像好莱坞科幻电影里面的情节:通过基因重组,迅速将普通人改造成超人。
谐音微殊
“负”与“富”谐音,“负家小姐”与“富家小姐”则是贫富严重分化。
“励志”与“丽质”谐音,“天生丽质”无需解释,“天生励志”大概是人丑志不短的意思。两者一美一丑,含义相反。
显然,以上两例的谐音微殊,同时也是置换微殊。
增减笔画
话说从前有个专横跋扈的进士,春节在大门上贴了一副“炫贵”的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有个穷秀才看了,羡慕嫉妒恨,等到天黑后悄悄在对联上添了几笔,变成: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第二天早上,进士一看,气得当场晕了过去。
穷秀才通过增加笔画(士→土)和(夫人→失夫),把吉祥话变成丧气话,含义完全逆反了。
“多多”跟“爹爹”,在文字的结构上,只差了一个“零件”,从而导致人生的差别巨大。
巧的是:差的这个“零件”刚好是“父”——未必是真的缺“父”,而是缺有实力的“父”。
其实,这个小段可以稍作优化:
人生的差别很大的,你可以拼爹爹,我只能拼多多。
这样以来,更加对称,还有点换配的意味。
断句微殊
“没毛病”有两种断句、两种解读:
- 没 | 毛病
- 没毛(的)| 病
两种句读,含义完全相反,令人称奇。
这里引出一个问题:变换句读,算不算仿拟呢?
我查阅了相关文献,没有发现将变换句读列入仿拟的案例。
这个问题当然没有、也不必有标准答案。如果变换句读不算仿拟,那么就给第一节提出的结论“不是所有的微殊都是仿拟”提供了佐证。
重庆谈判时,国共双方谈得异常艰难,国民党的一名代表按耐不住,咆哮了一句:“对牛弹琴!”
共产党首席谈判代表周恩来不紧不慢怼了一句:“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本来是贬损之意,周恩来借力打力,顺势接了过来,只是对其重新断句,便原话奉还,达到了两个效果:
- 把“对”字单拎出来,似乎表示同意对方观点,显得不失外交礼仪;
- “对”字后面再跟着“牛弹琴”,从而使对方的言论反转成了“牛弹琴”。
这种微殊,简直是“一两拨千斤”,“微”甚,“殊”甚!边际效益非常高!表达效果超强!
“边际效益”是借用经济学的概念,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这里不妨提出一个属于本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即微殊烈度,用来反映因文本形式的变化导致其内涵变化的幅度。
显然,一般情况下,微殊烈度越大,修辞效果越强烈。
微殊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看出,微殊烈度跟文本的形式差异成反比,跟内涵差异成正比。
当然了,以上公式看似很“数学”,其实只能用来“定性”分析。大家不妨回看前文系列案例,估算一下它们的微殊烈度,是否跟其修辞效果成正比。
如果形式差异为零
我们考虑一个极端情况:如果两个文本一模一样了,其内涵还会有差异吗?
还真有!比如:
两个“开心”,分别是“高兴”和“敞开心扉”的意思。
两个“不要”,含义不同,段子里面已经做了解释。
以上两个段子,都用到了换义的手法(参见相关专题文章),即同一个词语,在上下文中,含义被调换了。
它利用了一词多义的特点,不足为奇。
奇的是,还有完全一样的两句话,意思也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
两个“觉得没衣服穿”,文字一模一样,对男女而言含义却大不一样。
小时候,“没钱,吃(不起)泡面”;长大了,“没钱(吃正餐,所以才)吃泡面”。
这个小段,经常用来涮老外。其实是个断句的问题——
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
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既可以理解为换义,也可以理解为断句微殊。
那么,换义和微殊是什么关系呢?
换义可以视作微殊的极端情况(即文本差异为零) ,二者的关系借用数学表达如下(没学过极限的同学可以略过):
反向情况
微殊追求的效果是:用尽可能小的文本形式变化,“撬动”尽可能大的内涵差异,从而形成强烈修辞效果。
如果颠倒过来,会是什么情况呢?即:文本形式变化很大,其内涵却变化很小,会不会也产生强烈的修辞效果?
这个问题,如果泛泛地去研究,有点麻烦。
我们先考虑最极端的情况,即:内涵差异干脆为零(内涵相同),但却用完全不同的文本形式来表达。
请看如下案例:
以上这些小段,都是针对同一个内涵,用不同的文本形式来表达,属于变文的手法。
再看一例:
这个小段,可称之为条件式变文,即:两个不同形式的文本,满足了某种条件,其内涵才相同。
小结
本文从微殊入手,研究了文本的形式与含义之间的联动变化关系,顺带提出了微殊烈度这项指标,并用这个指标,“打通”了微殊、换义和变文这三个修辞格。
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者都是把两个文本搁在一起进行对照,构成形式和内涵的反差。
三者的区别是:
- 微殊是文本形式的微小改变,导致其内涵发生巨大变化,示意图如下:
- 换义是相同的文本形式,其含义在上下文中发生了转换,示意图如下:
- 变文是换用不同的文本形式,来表达相同的含义,示意图如下:
按照排列组合的思想,似乎还有一种情况:
就是上一节说到的“有点麻烦”的情况,它能产生修辞效果吗?我搜寻了一番,没有发现相关的有趣案例,勉强有一种情况符合以上示意图,比如:
愉快兴奋叫做高兴,称心如意叫做得意。
就是对两个近义词的解释,貌似没啥修辞效果。
(全文结束)
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本文系【幽默原理】平台创始人随俗先生原创作品,欢迎个人学习分享!若要转载或转化成其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发布在公共平台,请联系作者授权。
扫码添加作者微信
(先截屏,再发送到微信环境,长按关注)
小程序容易消失
请关注【幽默原理】公众号
欣赏高品味的幽默
汲取有营养的思想
学习可变现的语言艺术
扫码就走的
文化乐旅
奇趣横生,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