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文
颠鸾倒凤,恣意妄为
01、引言
我们来重温一首古诗,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但是你未必完全理解它。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们看其中标红的那一句,仔细品味一下,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我们直译一下:
眼睛是用来观察的“仪器”,咋成了被"穷尽"者?是不是很别扭?
这是怎么回事儿?
文字的顺序颠倒了!正常的顺序是什么呢?如下:
目欲穷千里
再来直译:
这就通顺了!
这种为了某种目的,故意把正常的文字顺序颠倒的语言现象,叫做:
倒文
这个名字取得很实诚,顾名思义:文字的顺序颠倒了。
那么王之涣颠倒"目欲穷千里"意欲何为呢?
为了跟下一句对仗!
我们比较一下,正常语序的搭配:
目 | 欲 | 穷 | 千 | 里
更 | 上 | 一 | 层 | 楼
以上这两句搁在一起,不对仗!并且每个字都是拧巴的。
再看一下倒文的搭配: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非常工整的对仗,并且每个字都是对仗的。
再回到这首诗,还有没有别的倒文现象呢?有——
黄河入海流
发现它的古怪没有?
黄河入了海再流?那黄河是怎么到海里去的呢?难道不是流到海里去的吗?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黄河流入海
这句倒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也是为了跟上一句对仗!
正常语序的搭配:
白|日|依|山|尽
黄|河|流|入|海
除了前两个字之外,后面三个字都不对仗。
再看倒文的搭配: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每个字都对仗,非常工整。
第二、倒文语序,末尾的“流”字,正好跟最后一句句末的”楼“字押韵。
第三、正常语序,“黄河流入海”,太直白,老百姓都看得懂,这哪儿成啊?而倒文“黄河入海流”,读起来就费劲多了,因此方可显出我王之涣的能耐。按照诗人们的行话,这个叫做语言的“陌生化”。
02、倒文的目的
我们小时候学过的倒装句,其实也是倒文的一种,其目的十分单纯,就是为了强调。比如《愚公移山》里面的一句:
甚矣,汝之不惠!
意思是说:太过分了,你的愚蠢的程度!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汝之不惠甚矣。
这里把"甚矣"提到最前面,就是为了强调。
有时候,倒文甚至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就是为了好玩。
这是什么意思呢?
诗人用这一招,就是"有话不好好说",就是想把语言陌生化。
正常语序,让你一眼就看得明白,显不出诗人的本事。所以人家就把好好一句话,颠三倒四的,让你去猜谜。
再来一例: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如果直译这一段,也是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
我们把语序调整一下:
寒秋,(我)独立
(于)橘子洲头,
(看到)湘江北去。
是不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简直就成了大白话了。
但是成了大白话,诗味就全没了。
总结一下倒文的目的,大概有如下几个:
倒文常见于古诗词中,如果不懂它的套路,很多诗句会让我们一头雾水。
03、法无定法
再看一个神奇的案例:
香生帐里雾,
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这两句诗,如果不懂倒文的套路,就会觉得它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们来看看,怎么把它的文字顺序理顺。我想到了多种调序的方案,大家看看是否合理。
方案一:
帐里生香雾,
枕边积书山。
这么调整之后,诗意就十分明显了:
帐子里生起了香雾,
枕头边堆起一座书山。
类似案例: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方案二:
香雾帐里生,
书山枕边积。
类似案例: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方案三:
香雾生帐里,
书山积枕边。
类似案例: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李白《送友人》)
方案四:
帐里雾生香,
枕边书积山。
这个居然没找到类似案例,勉强用下面这个充数:
大漠山如雪,
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以上方案,基本上就是四个词语的各种排列组合了,并排除明显不合理的搭配。
咱们汉语的任性,由此可见一斑。
对比一下,哪一组更容易理解?你更喜欢哪一组?
发现没有,以上那么多排序方案,陆游偏偏选了最费解的那种。
诗人跟读者闹别扭的劲儿,也由此可见一斑。
04、不要草木皆兵
有学者把“倒文”给泛化了,如下例: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有人认为它“倒文”了,正常语序应该是:
从今夜露白,
是故乡月明。
这个顺序当然也可以解释,只是纯属多余了。因为按照原文的语序,直译起来更加顺当:
霜露从今夜开始发白,
月亮还是故乡的明朗。
并无什么生涩难懂之处。
再看一个例子: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
有人认为“孤城”是“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
遥望孤城玉门关。
这位学者是不是想多了?至少,在没有确切的考古证据证明孤城即玉门关之前,我觉得就按原文语序望文生义即可:站在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再看一例:
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有学者认为后一句“倒文”了,应为“黄花报霜信”,意思是:金黄的菊花传报霜降的信息。
其实,原句“霜信报黄花”也解释得通:霜降的信息,传报给黄色的菊花。就是“菊花打霜了”的意思,理解起来没有任何障碍,完全不必再去倒来倒去。
再看一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有人觉得语序有点别扭,应该调整为:
明月照松间,
清泉流石上。
其实没必要,原文直译起来非常顺畅:
明亮的月光从松树间照下,
清澈的泉水经石头上流过。
05、小结
倒文让文字花样百出,曲尽其妙。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一套路并没有收录为一种正式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作为一种凑效的写作技巧被学者们广泛研究。
大概是因为,它没什么章法,貌似谁的腕儿大,谁就可以胡作非为。它对语法的冲击太严重了,实在无法招安。
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这招,怕把我们的脑子搞乱了。
总之,倒文是一种任性的、不严谨的、诗意的语言技法,它的应用范围也主要局限在诗歌领域。
但它确实具有一种拼七巧板的乐趣,也广泛存在于跟中国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古诗词中,所以这篇文章并不多余。
最后郑重提醒一下:
合同、药方、考试作文等领域的文本撰写,千万不要玩倒文,否则可能酿成大祸。
(全文结束)
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本文系【幽默原理】平台创始人随俗先生原创作品,欢迎个人学习分享!若要转载或转化成其它形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发布在公共平台,请联系作者授权。
扫码添加作者微信
(先截屏,再发送到微信环境,长按关注)
小程序容易消失
请关注【幽默原理】公众号
欣赏高品味的幽默
汲取有营养的思想
学习可变现的语言艺术
扫码就走的
文化乐旅
奇趣横生,闻所未闻